早些时候,看阳老师在知识星球推荐书,买了一本《诗经》,并记住了一个词:“披着华族皮的蛮夷”。这个词是形容,没有读过《古诗源》、《诗经》、《论语》、《易经》、《庄子》、《老子》这些书的华人。
后来又听他在文章中说到如何提高古文阅读能力。最后结论是:如果古文对你很重要,那么《十三经》是务必精通了,那是阅读基本功。
十三经这个概念这样进入意识。
什么是十三经?
我开始联想到的是一本叫十三的佛经。因为,天龙八部中的天轮法王在中原世界苦苦寻觅的就是一本叫四十二章经的佛经。西天取经这个经典故事也是取佛教经书。
在喜马拉雅的白云出岫老师那边搜十三经,果然搜到佛经。有一本是《维摩诘经》,诗佛王维,字魔诘,啊,是王维写得啊?“安禅制毒龙”的王维啊?
一时兴起买一本回家,发现他只是一个叫维摩诘的居士写的经,不是王维。
有意思的是,豆瓣也有一个人和我一样的思路:
有一位诗人姓王,因爱此经,便改自己的名字为”维”,字摩诘。我因爱这位诗人的诗,便带着万分的好奇读这本经书,倒要看看究竟有何神奇之处。
我暗自纳闷,老阳鼓励我们读佛经?
古代精英和十三经
阳老有娃后更有热情分享育儿经(基于10万+文献而非丰富养育经验的经)。他提到了中文启蒙的重要性,古代精英家庭的孩子,例如王阳明,梁启超,普遍七岁九岁读完十三经。
我又一次陷入了沉思。古代精英读十三经,显然不应该是佛经。还好这次有书单链接,打开研究了下,有十三经介绍读物,有经书精讲读物。有儒教十三经,也有佛教十三经。
经,经纬的经,织布时候的纵丝。南朝文学理论家刘勰在《文心雕龙·宗经》中注:“经者也,恒久之至道,不刊之鸿教也。” 大概的意思就是,经就是指永恒的,不可改的基本规律。
和十三经有关的且比较熟悉的还有四书五经,六经。四书五经是高中语文常识。六经是我大学研究本科论文的时候的一个文化对人的洞见,那时候有一句话很生动:“六经注我,我注六经。”
六经是先秦时期的儒家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
春秋末年,孔子发现了六经的教化作用:
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疏通知远,《书》教也;广博易良,《乐》教也;洁静精徽,《易》教也;恭俭庄敬,《礼》教也;属辞比事,《春秋》教也。
后来经书逐渐丰富,东汉增加到七经,唐代增加到九经,宋代增加到十三经。
南宋理学家朱熹从《礼记》中抽取《大学》《中庸》两篇,与《论语》《孟子》合编四书。他认为“四书”是直接的孔孟之道,“五经”是孔孟之前的先王之教。四书是熟饭,五经是打禾为饭。(有点圣经里新约旧约的感觉。)
在家塾中,带着小孩读完十三经,对老父母要求也是极高了,想要孩子读通国学经典,大人自己何尝又不需要对这些内容有深入了解呢。
现代知道分子和十三经
到这里,我的困惑变成了:作为一个现代知道分子,为什么对十三经知之甚少。
近百年的历史,就是不断被拷问和拷打。国学和西学比,黯然失色久已。近几十年,快速发展和变革,鄙弃传统,拥抱科技,快马加鞭,日夜星辰,弯道超车,脱贫致富。
教育也和传统差别很大。传统的经书,零散学过的不多,听过的批判倒不少:
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吃人”!—— 鲁迅《狂人日记》
新文化运动(五四文化运动),由胡适、陈独秀、鲁迅、钱玄同、蔡元培等一些受过西方教育(当时称为新式教育)的人发起,是“反传统、反儒家、反文言”的思想文化革新、文学革命运动。……1915年,陈独秀在其主编的《新青年》刊载文章,提倡民主与科学(“德先生”与“赛先生”),批判传统纯正的中国文化,并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一方面,以胡适为代表的温和派,则反对马克思主义,支持白话文运动,主张以实用主义代替儒家学说。
所以我们这些中年人,尤其是中年女人,会下意识把他们识别归类为扫进历史垃圾堆,不值得读的内容。文言文基础不好,欠缺兴趣和功夫,也是不去看儒家原著的原因。
我们还需要十三经吗
为什么又要看十三经,学国学?已经习惯了去批判和否定,此时又重新捡起来的目的是什么?
我们对他的负面认知,主要来源于3个方面:
- 儒家被攻击,他已经是融入政治和社会规训体系的,是官方用来束缚国民的思想,所以会被定制。
- 和西方相比,生产力和思想全面落后,造成了近百年的积贫积弱,以至于我们不为之自豪,也不为之尊重。
- 他跟现代的精神文明或现在的思想和科学会有冲突,有缺失,和历史局限。
时代也在变化,用现代性的眼光看,国学中未尝没有积极的意义,行动中的儒学精神,在现代视角看也是很正面。更不提,古文体现的文学艺术表现力。国学也可认为是国家文化中的精髓,有一个国家的精英安身立命的思想和智慧。微言大义,极有启发。
学习国学经典的前提、姿势和觉悟是:
- 我们不拿它放在东西方对立的话语设置中,而是世界文化的谱系中。
- 我们把它当成文明的部分,而不是文明的全部。这不是我们唯一要学的,而是要了解的重要部分。
- 是把自己当古代人去学,而是带着现代的眼光去理解。国学是历史筛淘沉淀的结果,有精华,也有局限,有糟粕。
- 不全然以之为行动指引,而是从多个角度去借鉴,如文学风格、历史规律,政治理想。
- 学是为了用,对我们有启发,有意义。否则,无须浪费那个时间和精力。也不需要像学者一般,考究精读,而可以带着自己的预设和理解,检验自己的预设和理解是否正确。
ChangeLog
2020-05-23 增添第四部分
2020-05-17 初稿